前几天在长沙出差,同事提到这儿的俄罗斯商品馆数量不少。经他提醒,我才意识到,何止长沙,北京也有许多这样的店铺,大多是蓝白相间、充满异域风情的家装设计风格。查阅资料后发现,这个产业的规模远超我的想象。本期结合《正解局》的一份资料,来谈谈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。
这一两年,俄罗斯商品馆不仅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发展迅速,还深入到许多县城的商业街。据调查,全国范围内的俄罗斯商品店总数已超 10 万家,像俄比熊、俄品汇等充满俄罗斯风味的连锁店,大多是近两年注册成立的。为何许多店主未曾去过俄罗斯,却纷纷开起俄罗斯商品馆?最终的原因在于利益驱动。
据业内人士透露,一家 100 平米左右、生意不错的俄罗斯商品馆,月销售额可达 30 万元,综合毛利率高达 50%,三个多月就能回本。而传统零售店毛利率一般在 25% - 35%之间,投资回报期约 1 - 2 年。俄罗斯商品馆盈利的问题大多有以下几点:
一是汇率红利。俄乌冲突后,俄罗斯卢布对美元大幅贬值,与人民币形成较大套利空间,使商品成本降低约 30%。
二是中俄关系升温。中国花了钱的人俄罗斯的好感度上升,为俄罗斯食品馆的兴起营造了良好市场氛围,且两国贸易合作慢慢地增加,为俄罗斯食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便利。
三是消费认知升级。如今人们越发关注食品安全,在许多中国消费者眼中,俄罗斯地大物博、物产丰富,商品多“纯天然无添加”,尤其是肉类、奶制品和水产品,在消费的人心中有着绿色天然的印象,这也是大家愿意尝试的原因。
有人质疑俄罗斯食品馆销售的商品是否都来自俄罗斯?答案既肯定也否定。肯定的是,这些商品都有俄罗斯“身份”;否定的是,不少商品的生产厂商在中国,像一些风味牛筋肠、奶粉、面包等产自东北,贴上俄罗斯标签后价格大大上涨,比如黑龙江产的大列巴,在本地卖 6 元,打上俄罗斯标签就能卖到 18 元,就连著名的俄罗斯套娃也有不少是出口转内销。
投机商,欺诈,打这俄罗斯商品,买假货,严查惩罚,监管部门有责任,让它遍地开花,。